在书院发展的历程中,曾经有过官学化的历史,也有些书院办成了科举预备考试院,这不应该是书院的初衷,也不应该是书院的本质。

玉岩书院中的萝坑精舍,是清朗静谧的读书之处
书院除了普及教育和培养人才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自由的学术精神的弘扬,因为书院作为一种民间教育机构,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布和传播最新学术成果和探讨学术问题的舞台。不同书院的讲习,也可以同时在几家书院开讲,不同书院的学子可以自由到别的书院听讲和游学。只要是有真才实学、有名望的学者,一般都会收到多家书院的讲学邀请,获得传布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不管是多么有名的学者,一般在讲学完毕后,都会有教师及学子站出来“诘难”和问学,展开激烈的自由辩论。尤其可贵的是,书院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即使是与自己学术观点相左的人,书院山长也会不避嫌疑地请来讲学。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朱熹执掌白鹿洞书院时,对论敌陆九渊的讲学邀请。

玉岩书院天尊殿旁的石阶
虽然都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却分属于两个思想派别,并且曾经在淳熙二年(1175)的鹅湖之会上展开过激烈交锋。当时,参加论辩的主要是吕祖谦、朱熹和陆氏兄弟(陆九龄和陆九渊),但是,激烈的论辩主要发生在朱熹和陆氏兄弟之间。论辩的中心问题,是为学之法,也就是如何体认道德形而上学问题。陆氏兄弟认为,体认的途径,应该是“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也就是说首先要开发出人本有的聪明颖悟的心智禀赋,然后再叫他博览群书;朱熹则认为,应该先“泛观博览,然后归之于约”,即先广泛阅读,然后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或者先“博”后“专”。

余庆楼是玉岩书院的主体建筑
朱熹和陆氏兄弟尽管在学术上分歧很大,论争也很多,但是,论争归论争,他们之间必要的学术交流和感情交流仍然正常进行。不仅如此,在论争之后的第六年,朱熹还特地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来讲会。不仅让他来讲会,还把他所讲的内容刻石立于院门。这种学术的雅量,实非常人可比。
这次的朱陆讲会,开了书院讲会的先河。后来书院讲会成为一种制度,书院的讲台成为传播新锐学术思想的自由论坛,可以说朱熹功莫大焉。
讲会在更大规模上促进了学术的自由讨论、自由交流和自由竞争,活跃了学术空气,提高了教学水准,也极大地促进了作为书院基本教学内容的理学的发展。

从玉岩殿经过回廊通向后山萝峰山、萝峰寺、文昌宫等处
(转载自微信公众“话说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