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牌坊诞生后,建筑材质由木向石、砖等演变,造型由简趋繁,牌坊的功能也向标志性、纪念性转变。牌坊类型的繁衍异彩纷呈。
安徽歙县许国“大学士”牌坊。明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为表彰礼部尚书许国为官清廉、“茂著劳绩”而建
独立的牌坊诞生后,类型、构造和造型都有很大发展。元时仍多用做坊门,明以后牌坊的标志性、纪念性功能不断增多,对造型的气魄、构造的耐久、装饰的精美也日益注重。原来用木材建的坊门、棂星门,元末明初逐步向石材过渡。建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的吴县棂星门,是目前最早有记载的金石牌坊。建于明初的南京社稷坛石门、明孝陵下马坊也是古老的遗例。南方潮湿多雨,所以明中叶以后普遍建造石坊,木坊渐趋稀少,并出现木石结合坊与砖坊。北京等干燥少雨地区仍建木坊,明万历后还建有琉璃坊。
清西陵昌陵龙凤门中门为一间二柱冲天式棂星门,柱顶、柱脚、额枋、簪头的石雕图案美观庄重
牌坊的造型宋、元两朝都是一间二柱一楼,明初也是,但徽州有一间二柱三楼的。明永乐时期,牌坊开间数、柱数、楼数增加,普遍出现三间四柱三楼、五楼形式,16世纪中发展到五间六柱十一楼。嘉靖四十四年(1565)徽州丰口的方形平面、立体构架式石坊,是牌坊造型的一个飞跃和突破,开创了牌坊发展的新局面。
安徽歙县潜口村“金紫祠”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青石坊,造型简洁,四柱冲天,极富向上动感
牌坊从一间到几间,从无楼、一楼到多楼,从“一”字形到“口”字形平面,从用木、石到砖、琉璃,立柱出头或不出头等不同组合,真是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有的学者称牌坊为建筑“小品”。其实,牌坊巍峨壮丽,品种繁多,“家族”庞大,“小品”不小。
北京“国子监”木牌坊,为一间二柱三楼式,边楼在立柱和挑山的垂花柱上,柱顶锦云罐,额枋施旋子彩画,花板上刻“国子监”三字,柱脚用夹杆石,高贵典雅,富有皇家气派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话说古建筑”)